身有凛然虎气,志在森风竹海。金爱武是这样。
在首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梁希科普奖颁奖名单上,浙江省林业特色基地优秀首席专家、浙江林学院竹类研究所副所长金爱武的名字赫然在目。
在浙西,在闽北,金爱武的名字,与竹林高效经营、笋竹两用林定向培育、竹林平衡施肥、竹业参与式发展等联系在一起。
对浙、闽欠发达山区竹农来说,金爱武和他所代表的竹林高效经营参与式发展模式,以现代竹业产业化经营,影响和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对金爱武来说,山场、竹林、农家院是他的课堂,科技与群众的结合磨砺出的科学精神,使他对竹业产业化有更多更深的思索。
竹业产业化是竹业传统经营方式转变为现代竹业产业化的过程。林农是竹产业化经营的主体。生产基地化是竹业产业化的基础
今年年初,从浙江林学院传来好消息:毛竹冬笋亩产357.3公斤,世界最高冬笋亩产纪录在浙江诞生。这一纪录比世界冬笋最高亩产223公斤高出了60%。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林业大学教授王明庥等7位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认为,由浙江林学院副院长方伟教授领衔,在浙江遂昌县实施的“毛竹笋竹林高效经营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项目1.56万亩毛竹冬笋定向培育试验示范点,冬笋产量每亩达到357.3公斤,单产处于国际最高水平。
项目研究发现,过去冬笋单产不高的主要原因,是传统的、凭经验进行施肥灌溉的培育技术,导致毛竹笋芽的萌发率很低。课题组据此实施施肥、灌溉、栽培密度、采收等一整套技术体系,大幅度提高了冬笋的单产,同比增长2倍到5倍。
金爱武是这一项目的主要执行人之一。项目示范乡遂昌县叁仁乡,是浙江省毛竹之乡,以叁仁乡小忠村为中心,建立了浙江省竹子现代科技园区。
“竹业产业化是竹业由传统经营方式转变为现代竹业产业的过程。”金爱武认为,要实现竹业生产方式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就要确立林农在竹业产业化中的经营主体地位,在资源培育上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管理,全面提高竹林的质量和效益,生产的基地化是基础。
叁仁乡叶坞村邓金发,几年来坚持科技育竹,高效经营。尽管遭遇了严重干旱,邓金发去年仍取得冬笋亩产250多公斤的好收成。
“在这样的气候下还获得了高产,不容易呀!”邓金发说,“这就得益于金爱武教授指导实施的水分定量管理。”
以市场为导向,以基地化推进竹业产业化,实现由传统自然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的转变,传统的政府投入为主向以龙头公司、广大林农等社会化业化经营主体的多元化投入的转变。
在丽水,政府竹业投入与林农投入之比为1∶5.6,即政府投入100元,引导农户投入500元~600元。业内人士认为,林农经营主体地位的确立,加上公司和服务组织的作用,解决了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组织整合问题,成为新时期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一场体制性的变革。
以市场为导向,以林农为主体,竹业参与式发展和“嫁接”机制,适应了山区发展和文化转型的连续性要求
“在竹林高效经营技术推广和山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仅体现为技术因子,而且包括技术的推广实施与如何将新技术有效的示范推广等非技术因子,即与社区发展的管理密切相关。”金爱武综合应用参与式发展社会学的方法和手段,创造性地提出竹业参与式技术推广机制。
从1994年开始,金爱武先后在浙江遂昌、龙泉、松阳、庆元、安吉、绍兴等重点竹产区和福建永安市、沙县等地,开展“毛竹高效益经营与产业化研究”等竹林高效经营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他深入农村,了解当地竹林的经营现状、社会经济基础、经营者经营方式和经营技术,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按现代林业集约化、标准化的管理要求,指导林农采取分类经营的方式,确定不同的经营目标和经营技术,探索和实践新时期农村科技推广的新方法。
2003年以来,浙江省龙泉市在10多个乡(镇)、村建立100多个毛竹高效科技示范点,竹产业基地示范点年均亩产值达到1178.1元,亩产值增加了862.5元,每年每亩实际增收700多元。2004年底,龙泉市建成笋竹两用林基地23万亩,农民人均达1亩,每亩鲜笋产量比开发前增加180多公斤,仅此一项,农民每年可增加收入3000多万元。龙泉市竹业产值由2002年的2.3亿元,提高到2003年的4.2亿元。
参与式技术推广机制,一改传统的技术推广模式,以林农为本,以经营者为主体,乡镇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和农户共同参与,实现决策者、执行者、技术拥有者、技术推广人员和经营主体——广大竹农林农的双向互动。
费孝通先生倡导“嫁接”机制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作用。费孝通认为,用新体制和老体制嫁接起来,充分利用老本的元气和优势来助力新枝的生长发育,“在某种历史条件下,这种机制似乎比把老根刨尽,另植新枝的所谓‘休克’的方法更为可取。”“嫁接”机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即文化转型的连续性要求。
“文化转型的连续性要求是山区发展的根本问题。山区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积累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利用资源的技术和方法,形成了特定的经济文化类型和方式。”金爱武认为,“‘嫁接’机制的作用就在于,充分发挥群众的原有经验和乡土技术的长处,并与新的外来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有机结合,使竹林高效经营技术符合当地农民的技术认知,深得千家万户农民的欢迎,从而使现代形态的竹产业得以迅速地‘生根开花’。”
科研人员要有经济头脑和市场意识。科研成果只有走出实验室,与群众的生产实践相结合,才能成为第一生产力
金爱武和他的竹业参与式发展模式,使浙西、闽北等欠发达山区,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竹林高效经营技术从落后到比较先进的跨越,竹材加工利用技术从低水平到较高水平的跨越,竹业产业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明庥认为,“叁农”问题的本质是农民问题,新阶段的农民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提高农民就业致富能力、培育现代农民的问题。“参与式”建立了技术人员与农民的互动关系,围绕农民需求做好服务,为新时期农村科技推广和培育现代农民工作提供了又一成功经验。他认为丽水竹产业化的成功推进,对我国南方山区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步伐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几年来,金爱武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他先后主持和参加各类研究项目13项,在首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上获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叁等奖和优秀奖各1项;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主编与参编专着5部。他主持完成的“乡土笋用竹可持续经营原理和技术研究”、“笋用林高效益经营技术与产业化研究”等项目,经鉴定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金爱武先后被遂昌县政府、龙泉市政府、云和县政府、庆元县政府聘请为政府科技顾问,被6个县(市)聘请为首席竹产业技术专家。
2002年9月,遂昌县政府授予金爱武“遂昌县竹产业发展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以表彰他对遂昌县竹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所作出的突出贡献。2003年,金爱武被科技部、农业部联合授予“全国星火计划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4年被浙江省林业厅授予浙江省林业特色基地优秀首席专家荣誉称号。
竹向来以本固、性直、心空、节贞受人称颂,爱竹的金爱武,也是这样。
《中国绿色时报》:2005.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