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浙江林学院全校师生都接到了一分特殊的作业:所有的师生都要完成一份分为学生版和教师版两个版本的师德师风调查问卷,每个问卷有30多个针对师德师风情况的问题,每个问题各有2到6个答案选项。据介绍,这是浙江林学院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上个学期,该校曾有一个班级的一门考试成绩不理想,不及格率相对较高,批改老师考虑到不及格比例过高影响学生前途,为该班所有学生的成绩按一定比例进行加分,结果原来成绩超过50分的同学都及格了,班级考试及格率也达到了正常水平。老师是出于好心,但这个“好心”却违反了学校的纪律,这一事件被确定为教学事故,所有的试卷全部重新批改,“好心”的老师最终也被学校给予了处分。
这一事件发生后,浙江林学院有关部门都在反思: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合格的教师?教师如果自身品行不正、立场不坚定、思想道德意识淡薄,那还能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么?针对合格老师的评价,浙江林学院上下掀起了对于师德师风问题的大讨论。
有的老师认为,作为高校教师,关键是要有科研水平,毕竟高校和中小学不一样,老师除了完成课堂教学外,科研任务相当繁重,如果没有科研成果,不仅评不了职称,连自己的岗位也难保;也有的任课老师认为,现在老师教学科研压力都很大,能上好课就不容易了,实在是没有经历去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了,所以教学生怎样做人的责任应该由辅导员承担;更多的老师则认为,既然是老师,首要的就是教学生做人的道理,其次才是教学生知识。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老师都能严格遵守有关纪律,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上课期间关闭手机,从来不接受学生赠送的礼物,也绝对不会做透露考试题目给学生,更不会在期末考试时对作弊学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为差一两分就及格的学生拉分,让他们及格。针对上课时,学生不听课,睡觉、聊天、玩手机,有少部分老师认为只要不影响正常上课,就不会干涉。说到给学生集体加分,虽然大部分老师认为自己绝对不会这样做,但他们同时也承认,在自己身边确实也有这样的老师存在,“其实这些老师也是出于好心,而且大家都等比例加分,也还比较公平的。”
学生问卷发现,大部分学生出现困难往往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朋友,而不会是老师;他们认为自己除了学习上的问题以外,一般不会主动和老师进行沟通,因为“老师也不会主动和学生进行专业外的交流。”同时,有部分学生认为,老师在上课中,往往只是讲专业知识,基本上不会传授为人处世,怎样追求真理等方面的思想。“个别老师对我们说,我们现在学的专业没有前途,而不是教我们怎样在提高就业竞争力,让我们对自己的未来都失去了信心,真不知道这样的老师是实事求是的好老师,还是不称职的老师。”有同学认为很难以一个标准评价一个老师好坏,而关键是要看他有没有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好的环境。
对于自己心目中的好老师,学生们有自己的评价:首先要是个在道德行为上值得自己尊敬的老师,其次才是学问,“如果其身不正,专业研究成果再多也不是合格的老师”;要有学问,教学水平好,但不一定要发表大量论文,“关键是能把学问传授给我们。”学生们认为,现在有很多高职称的老师,自己发表很多论文,但上课大家都听不懂,同时因为自己科研工作繁忙,往往连批阅作业的时间都没有,草草打几个红勾了事,那么职称再高他们也不喜欢。“其实教本科生,能够达到讲师的水平的老师就够了,因为我们更需要的是老师,从他们那里学习知识和做人的道理,至于开展研究,本科生比较少,而且一般的讲师指导也就够拉。”大学生们呼吁,高校老师更应该像老师,不仅有学问,而且思想行为等方面都值得尊敬的老师,而不应该是只会做研究,不适合教学的研究员。
据了解,目前浙江林学院已经尝试在教师考核评价推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接下来还将相继出台系列措施,推动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从而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人民网》:200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