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黑料独家爆料正能量

  • 在线投稿

媒体农林

  • 校内新闻热线:9291819

《钱江晚报》头版头条、《今日早报》整版:省政府出钱,送农民进校
【发布日期: 2006-02-24】 【来源: 】 【作者:】 【编辑:None】 【点击量:

昨日,对于农民石海燕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她戴上了浙江林学院的校徽,正式注册成为该校的一名全日制大学生,圆了她埋藏在心底多年的大学梦。虽然她的户口还在农村,毕业以后要回乡务农,但是石海燕自豪地说:“自己今后是一个有知识的农民了,是农民中的高级知识分子了,在大学里学到科技知识以后,一定可以在农村闯出新的天地。”

  当年抓阄让出求学机会

  石海燕是浙江省欠发达地区——浙江省云和县黄源乡黄家畲村人。3年前她高中毕业,准备报考心目中的大学。和她同年级的姐姐学习同样优秀,而家里的情况是——负担一个大学生也十分艰难了,更不用说两个人一起考大学。最终抓阄决定:姐姐先去读大学,妹妹去打工帮助姐姐完成学业。于是,石海燕就开始了自己的务农和打工生涯。但是她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大学梦,打工挣来的钱除了给姐姐寄去一部分外,她全部都用来买书,准备再次考大学。2005年底,她了解到一个好消息,省政府将出资送农民上大学。她立即报名参加招生统考,并在150多名报考学生中脱颖而出,被浙江林学院录取为首批农民大学生。

  兴奋睡不着 一早来报到

  这些学生的家乡大部分都是在边远乡镇等交通不够发达地区,为了能够按时报到入学,有近20名学生在前一天就到达学校,住进了林学院安排好的学生寝室里。由于十分兴奋,很多学生昨天天还没有亮就起床了,一大早就来到学校安排好的报名点等待报到注册。

  当天,共有来自浙江省25个欠发达地区的93名农民(实际录取95名,其中2人因参军放弃),走进了浙江林学院的校门,注册成为该校林业技术专业全日制的大学生,接受为期两年的大专学历教育。

  免学费、全脱产学习

  这93名农民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有的学费全部由省政府出资——浙江省扶贫办通过财政扶贫基金全额资助这些农民大学生的学费;他们在校期间不转户口,毕业以后依然回到原籍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他们将和该校其他学生一样,住学生寝室,进行全脱产学习。

  据了解,从今年起,浙江在全省211个欠发达乡镇组织实施“扶千名人才、促千村发展”计划,主要招收25周岁以下、具有高中文化、从事农林业生产的贫困农民子女,对他们开展成人学历教育。

  教与学增强实用性

  针对这一批特殊的大学生将来的生活学习,作为首批农民大学生的培养单位——浙江林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韦新良表示,学校将根据该班的特点,在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上增强实用性,以实践技能培养为重点,强调可操作性,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掌握一技之长;相关学院将选派责任心强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采用多种形式授课,配备专职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勤工助学等有关政策上予以优先考虑,并加强学生生活后勤保障。同时,农民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表现优异的,和该校其他学生一样可享受奖学金。 本报通讯员 陈胜伟

  ■编后

  政府出钱,让农民上大学,这是我省为实现村村大学生的目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体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就是塑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省政府出资,送农民上大学的目的,就是希望这些青年农民能学到科学技术,成为村里的科技示范户,同时涌现出村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这样的带头人,帮助一方百姓改变自己的面貌。

《钱江晚报》:2006.2.24

农民读大学 政府来埋单

我省首批93名农民大学生昨走进浙江林学院

核心提示

  “真不敢相信,我竟然成了大学生!”昨天,浙江林学院招收的首批农民大学生正式走进大学校园,在此接受两年的全脱产教育,学习林业技术专业知识,从而完成从体力劳动者向复合型现代农业人才的转变。

  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这就是两年后他们要达到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学成以后,他们将把新技术与新观念带回家乡,为新农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打工五年后走进大学校门

  25岁的邹方根到现在还有点不敢相信,有一天自己的命运竟然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邹方根从20岁开始打工,曾经以为自己将会这样过一辈子,没想到省政府的一项扶贫计划,让他背上行囊,走进了大学校园,成了自己梦想中的“大学生”。

  当记者走进邹方根寝室的时候,他正在练习迭被子,“在家里都是爸妈帮着干的,在这里,看来以后样样都要自己操心了。”

  从未远离家门的邹方根对大学生活除了陌生与新鲜之外,更多的是向往和期待:“能见到很多农林业的专家,能听到很多精彩的演讲,能想到以前从来都考虑不到的问题……”

  虽然邹方根曾经种过田,捕过鱼,但对林业技术专业知识却所知甚少,“原本以为林业技术也不过就是种种田,施施肥,没想到领到书本以后真是大开眼界啊,有‘山区社会学引论’、‘人文生态’、‘农产物加工’、‘农林经济管理’……真的是复杂啊,都觉得两年时间也只能学个皮毛。”

  学成后要用知识改变家乡

  与其他普通的大学生不同,对这个上大学的“意外机会”,邹方根和他的室友们无比珍惜。来自偏远欠发达地区的他们在见到大城市后,深深体会到家乡的贫穷,改变家乡面貌的愿望更强烈。“大城市果然好,但学成后,我还是想回去,一来这是政府出钱给我们读的书,我们应该回报社会,为村里干点事情;二来,村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几乎没有,我希望自己学到的东西能派得上一点用场,让村民们过上好日子。”来自武义大田乡的徐宇朴素而充满希望的想法引起了整个寝室同学的共鸣。

  “有没有知识,真的不一样。”对此,徐宇有着深刻的体会。以前,他所在的村基本上都以种粮为主,村里人种田劳动仅仅只能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没有多余的收入。这两年,浙江大学和浙江林学院组织专家和科技人员下乡,对村民进行了短期技术培训。科技人员为村里人讲解农林知识,并亲自带头到田地里做试验。培训让大家学到了先进的耕作技术、田间管理方法以及市场和法律知识。培训结束后,科技人员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建议村里开展高山蔬菜种植业务。不少脑子灵光的村民立刻将其打造成一个品牌,销往城里。在改变世世代代传统的耕作方法与经营理念后,不少人富了起来。

  “我的家乡生态环境好,气候适宜,又有很多新鲜的农作物,发展旅游业也不错,城里人可以自驾游啊。”来自武义新宅镇的李国振一见到记者,就打起了广告。

  改变,在这群年轻人的心里涌动着。

  农民读大学政府来埋单

  与邹方根一样,昨天,首批93名“农民大学生”到浙江林学院报到。他们来自省内25个欠发达地区,是我省“扶千名人才、促千村发展”计划的受益者,他们将以全脱产的方式参加成人高等教育序列的大专学习,所需的学费、学杂费、教材资料费等共计1万元,将由浙江省扶贫经费全额资助。

  根据“扶千名人才、促千村发展”计划,从2005年起,我省开始在211个欠发达乡镇招收25周岁以下、具有高中文化、从事农林业生产的贫困农民子女开展成人学历教育。该计划首批招收的95名林业技术专业学生由浙江林学院来负责培养(其中两名学生因参军而保留学籍)。这些“农民大学生”在校期间不转户口,成绩合格者,由浙江林学院颁发成人高等教育专科文凭,国家承认其学历。

  浙江林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韦新良告诉记者,在两年的学习时间前一年半中,这批特殊大学生主要是学习相关的基本理论技能和实用技术方法,比如森林病虫害防治学、经济果林培育学、山区药材栽培学、特种经济动物养殖、高山蔬菜培育学等课程。林学院将选派责任心强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采用多种形式授课,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后半年主要是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在村农林产业发展的需要,跟农村产业经济的发展相挂钩,策划一些促进村经济发展的项目,并与林学院专家建立长期联系,带动该村农业经济的发展。

  生活方面,浙江林学院将为他们配备专职辅导员和班主任,并在勤工助学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授人以渔才是真正“造血”

  用这种模式培养农村人才,是浙江林学院最先提出来的。

  浙江林学院在“科技下乡”、推广普及农林实用科技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欠发达地区的青年农民因为经济条件困难等各种原因,进不了大学。而那些考上大学的优秀分子,为了摆脱农村生活,大多留在城里工作。这样一来,农民整体上文化素质低,文盲比例大,受教育程度低下。

  为了使农民中的一批先进分子发挥自身的潜力,使当地的农林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浙江省林学院向省扶贫办打了一份报告,希望能从农村中选拔优秀青年进大学深造。

  建议得到了省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浙江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省扶贫办公室和省教育厅为这一人才培训计划拨了百万元的扶贫款项。对欠发达地区农村而言,这批农民大学生就像一批新鲜的“造血细胞”。这些“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回村后,不仅为乡村带去了新的技术和新的观念,更能发挥带头作用,站在新农村建设的前列,从根本上解决欠发达乡村农林科技人员和经营人才的缺乏。

  报名截止后还有人想来考试

  韦新良告诉记者,该校今年只招林业技术一个专业,目前录取的95位学生是通过全国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同意报名和考试,并经所在的县(市、区)扶贫办资格初审、省扶贫办资格终审后,从156名考生中脱颖而出的幸运儿。由于欠发达乡镇信息不畅等原因,不少农民子弟在报名截止日后,还打电话来询问能不能参加考试。目前,学校也在向省里争取更大的扶持力度,扩大受益面,希望有更多的优秀农民能享受到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预计,2006年林学院的招生指标将增加到200个,专业也从原来仅有的农林技术扩展到农林经济管理、园艺、农产物加工、环境工程等,根据欠发达地区的实际需求而定。

  新农村建设

  需要新农民

  有这样一组数字,让记者看了触目惊心:我国目前平均每百名农村劳动者中科技人员只有0.023名,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科技人员0.0491名;而发达国家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1名农业科技人员,农业从业人口中接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达45%至65%。我国大多数农民只能从事简单的传统农业耕作或只有传统农业的经验和技能,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农村缺乏高素质人才已经制约了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和转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素质如何,对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

  浙江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邵峰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基本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可以说,每一方面要求的实现,都离不开农民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新型农民的培育。由政府出资让农民接受大专学历教育,可以看作是农民培训的延伸,从发展的眼光看,就是培养农业继承人的大问题,有着深远的意义,体现了现代政府“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正如浙江林学院宣传部部长胡祖吉所说:“我们希望学校培育出来的这批大学生,能真正地学到科学技术,发挥自己的所长,成为村里的科技示范户和种植专业户,更希望将来,他们中能涌现出村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这样的带头人,真正帮助一方百姓改变自己的面貌!”

  □本报记者 贺一祺 通讯员 陈胜伟/文 本报记者 吴国方/摄

《今日早报》:2006.2.24

COPYRIGHT?2011今日黑料独家爆料正能量 WWW.ZAFU.EDU.CN 学校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32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