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黑料独家爆料正能量

  • 在线投稿

媒体农林

  • 校内新闻热线:9291819

《中国绿色时报》:为了心中那座果园
【发布日期: 2006-06-16】 【来源: 】 【作者:】 【编辑:None】 【点击量:
盛夏时节,浙江省青田县季宅乡南坑村茅山自然村边的山坡上,一片翠绿,常常引得路人驻足观看。这片面积达287亩的果园,在一年前还是连一棵树都没有的荒山,而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把一片荒山变成农庄的是浙江林学院园林艺术专业的一名女教师谢云。

第一次见到谢云时,感到很吃惊,她瘦瘦小小的身材,甚至有点林黛玉般弱柳扶风。而正是她弱小中的坚强,把一个人均年收入不过2000多元的穷山村,建设成为一个生态果园。

2005年初,谢云得知省科技厅等单位要在浙江林学院招聘科技特派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报名要求到最艰苦的山村从事科技服务工作。当年5月,她来到浙江丽水青田县季宅乡担任科技特派员。一到农村,她才发现:这里九山半水半分田,海拔超过400米,除了几块还不够解决温饱问题的水稻田外,最好的“经济作物”就是番薯了。当地农民为了解决生存问题,年轻劳力全部都外出打工了,剩下的不是“六一”(儿童),就是“九九”(老人),大家戏称在地里干活的“6个农民7颗牙”。

为了了解这里的情况,她走访了98家农户,获得了当地植物生长、经济来源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为了帮助这里的百姓富起来。谢云决定帮农民建一个生态果园。

经过多方咨询论证,她认为可以在这片荒山上建设面积为200多亩的生态果园,果园下面种植既有经济价值又有固氮功能的决明等豆科植物,而果园旁边可以进行家畜养殖,养殖场旁边建设大沼气池。

然而,一个弱女子,要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建设这么一个生态果园谈何容易?特别是对于一没土地,二没劳力的农村而言,更是难上加难。

农民们认为:如果种果园,要等3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才能有收获,那么自己这几年又怎么生存呢?

经过几天的思考,谢云做出决定:从自己的科研经费里拿出钱来,带农民出去考察,让农民通过实地查看,了解生态果园的发展前景。这一作法,吸引了不少农民的参与,纷纷报名参加这个农民考察队。

当农民看到别人在环境资源还不如自己的地方,办起生态果园、科技园,农民们因此住进了别墅,开上小车时,心动了。

农民有了积极性,给谢云带来了很大的鼓舞。很快,287亩土地上先后种上了翠冠李、甜釉橘等各类果树,看着成片的树苗立在原本的荒山上,大家都看到了希望。

希望是有了,可如何管理却成了新的问题。

通过多方努力,谢云组织广大农民成立了合作社,整个合作社在董事会领导下运作,同时成立监事会进行监督。所有农民的土地、劳力以及资金投入,全部以股份的形式加入。经过民主选举,当地具有一定号召力和影响力、并曾在部队当兵8年的农民邱荣华,被选举成为第一任董事长。

由于整个合作社一开始还没有任何可支配资金,为了正常运作,董事会决定加入合作社的股东,每人投入5000元作为原始股,所有的股份要等生态果园赢利后进行分红。

不久,地上种果树,果树下种决明,决明叶子和藤可以作猪、牛、羊的饲料,动物粪便产生沼气,沼气渣又成为有机肥料来营养果树。不久,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果园终于建成。

《中国绿色时报》:2006.6.15

COPYRIGHT?2011今日黑料独家爆料正能量 WWW.ZAFU.EDU.CN 学校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32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