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感觉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都巴不得利用暑假时间,把自己学习的很多理论知识、农林技术,应用到实践中去,为我们家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出力。而且我们绝大部分同学都已经下定决心,毕业后要回到农村去,带领家乡父老脱贫致富!”临近期末,浙江省首批农民大学生、浙江林学院林业脱产班班长邹方根兴奋地告诉笔者,他们班的同学正在策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准备利用暑假好好检验一下在大学里学习到的知识,同时回家调查一下农村最需要什么技术,好在下个学期更有目标地学习。
今年2月23日,浙江省来自欠发达地区的首批85名青年农民,戴上了浙江林学院的校徽,正式注册成为该校的林业技术脱产班的全日制大学生。他们在校园期间将学习农村政策、经济林培育、植物营养、特种经济动物养殖、高山蔬菜培育学等和农业相关的课程。
一个学期即将过去,农民大学生们在学校里学习情况怎么样呢?他们学到自己想要学习的东西了吗?
我们学到了想要的知识
“由于班级85人都来自不同地方,所以大家一开始心都静不下来,用在适应大学生活上的时间就用了两个月。” 邹方根是农民脱产班的班长,他说,“虽然同学的文化根底相差很大、接受能力也不一样,但经努力,一个学期下来,大家觉得自己学习了很多知识,也都适应了大学的生活。”
“和其他班级开的课程不一样,我们开设的课程中没有英语、高等数学等基础课,几乎全部课程都是十分重要的农林专业的课程。”邹方根说,在这个学期里,他们的实践课程比较多,有的课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里和野外进行的。同时,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已经先后叁次前往省内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实地了解新农村的建设情况。
为了使同学们能够根据自己家乡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爱好,在学习上学习各有侧重,现在班级已经被分成了6个兴趣小组。空余的时间,大家都按照小组进行学习、一起讨论,商讨毕业以后如何为自己家乡建设出力。大家非常珍惜每一分钟,如今,在浙江林学院里校园里,最早到教室里早自习的是农民大学生,晚上最迟离开教室的也是农民大学生。
“刚来上学的时候,我们认为新农村建设,离我们太远了,因为我们都来自欠发达地区。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和学习,我们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了越来越清晰的理解,也越来越有信心了。”邹方根说,“我认为最关键的先要使更多的农民们形成一种意识,要改变他们落后的观念,然后在给他们送去一定的科技和文化,只要有人带领,我们的家乡也一定能建设成为富裕的新农村。”
我们要回农村去
“上大学和没有上大学那肯定是完全不一样的。”来自苍南的章步雕认为,让他感受最大的是很多技术性强的课程。比如上大学前总是以为肥料放得多总是好的,现在学习了《植物营养与肥料》这门课,才知道各种肥料只有施用合理,才能对作物起到补充营养的作用,施用的不合理甚至会给农作物带来负面效果。
来自云和的吴君婷说:“上大学,学到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我认为对我最有用的,还是让我树立了回家乡发展的信心。现在我接触到很多新事物,这些东西让我越来越觉得农村需要我们,我们在农村发展将会大有作为。”
和这两位农民大学生一样,笔者了解到,作为浙江省首批农民大学生,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明确表示,自己将来要回到家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而事实上,他们早已经注定要成为浙江省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目前,农民大学生100%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坚定了入党的决心,很多人在入党申请书上写道:“我要成为一名党员,带领家乡的父老乡亲,把我们现在的欠发达乡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农村创业带领大家共同富裕
来自景宁的陈华芬对中药材特别有兴趣,一直在酝酿毕业以后回家乡开发中草药。“我们那里的农民,如果不是得重病都是自己采集山上的中草药治疗的。但是,现在大家只是自己去山上采了自己使用,我觉得这些植物如果经过开发,肯定很有市场前景。” 她想在家乡办一个中草药方面的公司,吸引当地的青年农民回乡工作创业,为家乡发展作贡献。这几天她都在准备着,想利用暑假回家好好去收集家乡各种中草药的药效和使用方法,然后下个学期再有针对性地学习一下相关知识,为以后开发当地的药材打下专业基础。“我真的想把已经出去打工的年轻人吸引回来,要建设新农村,首先就是要有人啊!”
和陈华芬一样,他们班的很多人都抱着回家创业,吸引年轻人回家建设新农村的梦想,团支部书记石海燕也是其中之一。作为班里的团支书,石海燕也是班里为数不多的党员之一。由于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除了她以外,村子里其他党员的年纪都70多岁了。“村子里送我出来读大学,就是想让我学成后能够回去,带领父老乡亲脱贫致富。那样不仅对得起父老乡亲,也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下一步她想到学校里刚刚成立的茶文化学院里去学习一些茶叶种植方面的课程,“我们家乡茶叶很多,但是没有很好地开发和利用,我想学些这方面的知识,以后回乡开发高山茶叶,作出成绩,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来建设家乡。”
《中国绿色时报》:200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