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样种下去的水稻,很难成活的,应该这样,像我这样才行。”日前,嘉兴市七星镇博山村和高丰村等农业大村,出现了一群带着帽子的特殊“农民”。这些“农民”都是浙江林学院的的在校大学生,他们是来这里向农民“拜师学艺”,向农民学习农作物种植技术的。
带队的浙江林学院学生干部余杰说:“我们这些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也是农林种植技术,应该说理论基础都比较扎实,以前我们都是利用暑假时间,运用学习到的科技知识指导农民科学种田。但是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很多农民虽然没有很好的科技知识,但是要真正说起作物的习性、生长特点,比我们大多数学生要强的多,而且他们的土办法都很实用、人人都会用,所以我们组织了学生,拜农民朋友为师,到农村基层学习‘常识性技术’。”
和这些学生一样,该校方丹静等十多名学生,也利用暑假时间来到“中国香菇城”——浙江庆元县,向当地山农学习有机香菇的种植技术。方丹静说:“庆元县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发祥地,这里香菇栽培的历史久远,而且产量高、质量好、市场大,并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有机香菇生产示范基地,这也说明这里的农民肯定有自己的技术和在生产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这些都是我们课堂上很难学习到的,很值得我们学习。”
和这些学生一样,今年暑假,浙江林学院除了组织30多支小分队、200多名大学生深入农村一线,开展服务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以外,更有200多名学生,把社会实践内容选择为拜农民为师,到农村第一线学习农林生产技术。在农村基层,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分别拜相应的农民为师,一方面利用自己学习的技术知识为农业服务,调研新农村建设的情况;另一方面拜农民为师,向他们学习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以及“土技术”。农民学习到了技术、学生掌握了农业知识,这一活动获得了双赢。
在实践中,下地没多久,余杰等很多学生就累的不行,晚上吃饭也 吃得更香了,余杰说:“真的没有想到插秧有这么困难,现在才真正知道,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容易,要学习插秧种田等‘常识’性技术对我们来说不知道用难多少倍。”
林学专业的大学生王康说,以前自己虽然成绩不错,但是从来没有下地种过田,现在通过两个多星期向农民学习,他现在已经能够掌握如何种植水道成活率高,玉米病虫害怎么防治等“土技术”,这些普通农民都知道的“常识”,恰恰是大学生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他表示,课堂上的知识虽然,很多并不能马上运用,而农民掌握的“土技术”都很实用,把两者结合起来,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说到让大学生去农村当农民,该校社会实践指导老师、团委主持工作副书记徐华朝说:“现在全国上下都在开展新农村建设,我校也组织了很多学生,到农村去认识了解农村,帮助农村解决实际问题。但是,事实上很多大学生从小就开始读书,从来没有下地、种过田,很多农民认为的常识性知识他们都不知道,这样要他们去服务新农村,很难深入、持久。现在让广大农民拜农民为师,不但加深了大学生和农民的感情,而且大学生也学习到了农民认为是‘常识’的农林业知识,可以更好的帮助大学生成长,为他们将来更好的服务新农村积累知识。”
《农民日报》网:2006.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