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现在满山遍野都绽放着鹅黄色的决明花,在这些决明花中间,点缀着一株株翠冠李苗,宛如一幅美丽的图画,常常引得路人驻足观看。而把这片荒山变成如此美丽的,竟是一名普通的女教师。
她叫谢云,浙江林学院园林艺术课程的专业老师。
2005年初,浙江省科技厅等单位要在浙江林学院招聘科技特派员。一直从事植物、花卉研究的谢云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报了名,要求到最艰苦的山村从事科技服务工作。
当年5月,当她被分配到丽水青田县季宅乡担任科技特派员时,她发现:这里九山半水半分田,海拔超过400米,除了几亩还不够解决温饱问题的水稻外,最好的“经济作物”就是番薯了,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看到这样的情景,谢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尽自己的能力,帮助这里的农民改善生活。
她先走访了98家农户,获得了当地植物生长、经济来源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在调查中,她还获悉这样一件事情:当地政府为帮助村民脱贫,免费给村民提供了很多种羊,可是村民随便把羊放养在山上,结果羊几乎把山坡上的草都吃光了。没了草,羊也纷纷被村民杀了吃,剩下的几只,也因为没有技术,全部病死了。一件好事情,由于没有专家指导,最终只好以失败告终。
得知这个事情后,更加坚定了谢云要帮助这里的百姓致富的决心。
叁个月的调查结果告诉谢云,在这块土地上完全可以建立一个生态果园。她决定先在南坑村茅山自然村建一个示范果园。
然而,万事开头难。一没土地,二没劳力,一个弱女子,要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建设一个生态果园谈何容易。一开始,当地农民听说省里派来的专家,要在他们村里搞生态果园,都非常兴奋,各家各户都把在外打工的强劳力叫回来。但当他们了解到开发果园需要大量投入,且前几年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大部分农户开始反悔了。
经过几天的思考,谢云作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从自己的科研经费里拿出钱来,带农民出去考察,让农民通过实地查看,了解生态果园的发展前景。
农民考察队先后前往县科技局、林业局、农业局,与相关专家进行座谈,同时又前往云和县的万亩雪梨基地、丽水市的万山乡科技农林园区现场观摩,实地感受。看到当地的环境资源比自己的老家还要差,但是当地农民利用科技,办起了生态果园、科技园,一个个住进了别墅,开上了小车。村民们再也坐不住了,纷纷要求马上开工。
在村民的强烈要求下,生态果园的面积从计划的200亩,一下子增到287亩,先后种上了翠冠李、甜柚橘等各类果树。而且还在果园旁边建起了沼气池,帮助农户开展生态养殖。
接着,谢云又了解到,目前决明种子在市场上十分走俏,按市场价40元/公斤计,每亩一般能够产150公斤,那么一亩的产值可达6000元。
2006年春天,经过多方联系,谢云找到了杭州绿源园艺公司,并与其签定了收购协议:南坑村引进、种植绿源公司的决明,其收获的所有决明种子,全部由绿源公司收购,以后产出的水果,该公司也负责销售。
有了这一保证,村民的信心更足了。
然而,这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村民每家投入的土地面积不一样,每个人的劳动能力不一样,每人参加劳动的时间也不一样,如何管理?
谢云召集全体村民开会讨论,最终形成决定:成立合作社。整个合作社在董事会领导下运作,同时成立监事会进行监督。所有村民的土地、劳力以及资金投入,全部以股份的形式加入。经过民主选举,当地具有一定号召力和影响力的邱荣华被选为第一任董事长。
为了将生态果园真正建设成为生态的果园,谢云积极鼓励施用鸡粪、猪粪等有机肥料;为了获得更多的有机肥料,她又鼓励农户进行中等规模的养殖。目前很多农户已开始养牛、养羊、养猪。看着合作社开始红火,邻村的村民也开始来了解情况,有的还强烈要求加入合作社。
地上种果树,果树下种决明,决明叶子和藤作猪、牛、羊的饲料,猪、牛、羊的粪产沼气,沼气用作农户做饭的能源,沼渣作为有机肥料。一个想象中的生态果园,在谢云的努力下,已初现雏形。
为了心中那个美丽的果园,年近40的谢云一年中大半时间在农村,不得不抛下只有11岁的儿子,放弃了职称晋升的机会,但当一年的特派员工作结束可以回校的时候,她却再一次写上了申请书:我要继续做下云,要等到生态果园真正结出果实来,看到农民真正富裕起来。
2006年6月1日,作为新一批科技特派员,谢云再次背起行囊,去继续实现她的梦想………
《农村信息报》:2006.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