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黑料独家爆料正能量

  • 在线投稿

媒体农林

  • 校内新闻热线:9291819

《钱江晚报》整版:特派员报道之五——谢老师,狈多理由佩服您
【发布日期: 2006-09-08】 【来源: 】 【作者:】 【编辑:None】 【点击量:

省农村科技特派员、浙江林学院女教师谢云的事迹见报后,引起本报许多读者的共鸣,9月4日我们组织了一支由本报读者、林学院部分师生、省农科院专家等成员组成的考察团,奔赴丽水青田县,实地感受谢云老师的工作和生活。

  佩服谢老师的第一个理由

  我们上山途中中暑了

  她哼着歌儿步履轻松

  经过6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到了季宅乡。谢云老师指导开发的茅山果园基地,则在一个闭塞的小乡村,不通水泥路,从山底需要乘四轮小车沿着几十里蜿蜒的小路盘旋上到海拔500米高的山顶,有的路面刚好只能容纳一个车身的宽度,更多的地方则是一百八十度的转弯,很多女生吓得眼睛都不敢睁开。“真像坐了一回过山车!”人高马大的林学院学生会副主席一下车,拍着屁股直喊痛。

  乡党委书记陈昌武为我们请来了技术过硬的司机。但出发没多久,前面塌方,我们下车步行。好不容易车子跟上来,到了一个拐弯陡坡处,车轮陷到了泥里,打滑了。大家赶紧下车,林学院宣传部部长胡祖吉带头推车,可车纹丝不动。

  在谢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开始了野外生存般的登山历险。火辣辣的太阳直烤着每个人。林学院女生余笑眉走着走着就倒下了:“我眼睛发黑,看不见了。”“恐怕中暑了。”大家四处找药。

  再看谢老师,大包小包,乐呵呵地哼着歌儿,脚步显得特别轻盈。看到学生们吃力的样子,谢老师笑了,“同学们加油!还有很多的路呢!”余笑眉悄悄说,最佩服的就是谢老师这股乐观劲,“像我们学农林的大学生,有的时候去专业实习也挺艰苦的,但从没有像这回这样一路都不叫苦的,这都是因为谢老师的带头作用啊。”

  佩服谢老师的第二个理由

  她跟乡亲们真亲啊

  “谢老师,你回来了?”

  跟谢老师进山,村民们就像自家闺女回家一样打招呼。而谢老师张嘴也是“我们村里的农民”,“农民”两个字从她嘴里出来显得特别亲切。

  茅山农村合作社设在村支书老洪家里。我们一到,老洪的妻子就端来了叁大脸盆的玉米和落花生。大家扑了上去,顾不得烫,一口咬下去,甜甜的水果玉米汁立即溢满整个嘴。看着我们贪婪的样子,谢老师笑得好甜,而支书老洪更得意:“好吃吧?这些都是果园里套种的。我们谢老师最爱吃了。每次送她别的东西她从不要,只有这些,她才肯拿。”

  37岁的邱苏雄,一家人在山东打了七八年工,今年年初听说村里搞果园建起合作社,一家人全回来了。听说他原来一年打工收入近万,林学院教授王小德和科技处凌副处长跟他开玩笑:“现在果园效益还不大,你会不会埋怨谢老师?”“怎么会!否则我就不会回来了。感谢还来不及呢。”他激动地嚷嚷起来。68岁的陈民福、45岁的邱关财,争着跟我们诉说谢老师跟他们回家吃饭的事。“就是稀饭、青菜豆腐,谢老师吃得好香喔。”

专家和读者送去真经
  此行省农科院的两位高级研究人员作为晚报的读者和我们同行,林学院几位教授也是农林专业的行家里手,他们的到来深受农民欢迎。

  翠冠梨“祖师爷”受欢迎

  “果园新开垦的土地土质松,但营养不够,需要多施有机肥。”省农科院园艺所的施泽彬教授是我省“翠冠梨”项目的发明人。他一上山就被谢老师和村民团团围住取经。

  果园的梨树已经长到1米多高了,施教授告诉村民,这么大面积的栽培梨树需要重剪,特别是要将生长出的主枝杆剪去,否则梨树不仅结果时间要延长一两年,而且产量也会大大降低。他还现场指导了叁种剪枝法。

  “要让梨子不容易掉落,必须对梨树枝条进行后天定型”“这棵梨树坑挖太深,树根不易透气”“有机肥不能简单地散在树根部,这样根部不容易吸收”施教授每指出一个问题,每示范一个动作,谢老师和村民们都听入了迷。果园的丘董事长特意留了施教授的电话“以后遇到疑难问题可以及时请教呢。”

  每只鸡“身价”涨5元

  合作社的朱伯雄饲养了1500只母鸡,他买来的小鸡正好是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的赵爱珍教授帮助引进的,赵教授特别对朱佰雄开了“小灶”:“你的鸡现在只卖10元一斤?其实只要你换一下养鸡的场所,就能卖到15元了。”

  “你现在是关养的,成本太大,不仅要造鸡舍,而且要买大量饲料。”赵教授建议他将鸡圈养在果园内,只要用塑料大棚圈养在山上就可以。鸡能在果园内自己找食物,可以帮着消灭果园内的虫子,也节省叁分之一的饲料。放养鸡味道鲜美,属于绿色无公害食品,这就提升了鸡的价值,一般可卖到15元一斤,而且供不应求。

  赵教授鼓励谢云带领村民成立养畜合作社,申请绿色无公害产物。她还答应过段时间带着村民去乐清等地进行大棚养鸡的实地考察。

  读者的建议成了金点子

  我们此次体验活动吸引了许多读者报名参加。考虑到此次考察路途较远,体力消耗大,几个积极性很高的读者最终被我们忍心劝退了。程忠元算是最铁的一个,他表示“从小我就崇拜谢老师这样的人。我自费去也可以,到青田再跟你们会合。”他的执着打动了我们。在当地,当谢老师为小路颠簸,无法把梨子运下山发愁时,他出了一个好点子:从央视7套里看到过江苏太湖边一个小镇发展“洋山水蜜桃”,用竹编蒸笼把水蜜桃运下山,损耗可以降到最低。这个点子一下子获得了专家们的首肯。

  读者张秀莲是中华名优土特产网的职员,受领导的委托前往青田考察。到茅山后,她当即表示会利用网络优势帮助谢老师、季宅乡的乡亲,在今日黑料独家爆料正能量上以显着位置发布茅山水果的信息,为他们打开市场牵线搭桥。

没有衣柜的宿舍

  一到乡政府,女性读者最关心的是去看看“谢老师的宿舍。”

  谢云的房间,水泥地,没有纱窗,除了一张床、一张写字台、一张椅子外,空荡荡的房间里再也没有别的东西。所有的衣服都装在地上的一只大纸板箱子里。林学院的女生应莺从枕下找到几本书,有英语的,也有农业技术的。谢老师有点不好意思:“晚上一个人,既没有电视又不能上网,临睡前就翻点书。”

  上厕所用手机照明

  傍晚当我们从山上返回到乡政府,急着上厕所,厕所里黑乎乎的,读者张秀莲想开灯,这才发现根本没装灯泡。谢老师笑呵呵地介绍,平时上厕所都要带上手机,靠打开手机屏幕上的亮光照明。

  应莺说,光看晚报的报道,还不理解谢老师为何住在乡政府里还害怕,现在看到这么一个敞开式的乡政府,连一个门卫都没有,才真正体会到谢老师的不易。

我们到青田的第二天,县委书记王通林就带着干部去了季宅乡看望谢老师,和谢老师畅谈了一个上午,耐心倾听她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当地组织部、农业局、林业局的干部,纷纷和本报读者进行座谈,给我们此行提供便利。县科技局书记葛启寅更是陪我们走完全程。我们深深地感到,谢老师在当地不是孤独的,她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后盾。

  但此行的走访也给我们带来一丝沉重:当地县农业局副局长王旭海介绍说,县里很难引进农业技术人员,像季宅乡这样的乡农技站因为没有农技员,已经名存实亡。我们深深感到农村是多么需要人才啊。

《钱江晚报》:2006.9.8

COPYRIGHT?2011今日黑料独家爆料正能量 WWW.ZAFU.EDU.CN 学校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32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