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安吉县到在文化特派员制度下迎来“文化共富”的淳安县下姜村,从浙南畲乡的非遗雅韵到南太湖的蚕桑文化,从养老社区的贴心相伴到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关爱晴空……这个夏天,浙江高校学生积极投身基层实践,在社会大课堂的广阔天地里感悟时代发展使命、发挥所学所长、挥洒青春激情。
在行走的大思政课中
感受时代脉搏
“海洋带来了阻隔,也可以变成特色资源。”跟随学校“文化之光”实践团,浙江大学大一学生项若同暑期走访了温州市洞头区。穿行在当地的大街小巷、工厂码头,项若同对洞头打造“海上花园”的努力赞叹不已。他和同伴们都真切感受到了浙江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的无穷活力。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湖州师范学院由此组建了15支“我和我的绿水青山”专项实践团队。在内河航运一线、矿山遗址公园、乡村生态农业基地等地,学生们深入了解“两山”理念在相关领域的生动实践,牢固树立起“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坚定信仰。浙江树人学院“品尝真理的味道”调研实践团走进安吉县,挖掘当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可持续发展之路背后的“共富密码”,感悟新时代新变化。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们则走进淳安县下姜村,探寻浙江首创的文化特派员制度如何在当地开花结果。学生们与村民同吃同住,全方位体验了文化特派员制度给下姜村带来的崭新面貌:传统技艺后继有人、文化活动别开生面、旅游文创生机勃勃。“文化特派员制度的意义,或许就在于让每个乡村都能找到自己的文化坐标,让‘乡愁’有处安放,让振兴有‘魂’引领。”学生杜茹佳有感而发。
不忘来时路,才能走好脚下路。嘉兴大学“纤语织旗韵”实践团的学生们在南湖革命纪念馆研读红船精神史料,在瑞安国旗教育馆了解国旗细节,在嘉禾1912博物馆探究国旗面料挺括不褪色背后的织造工艺,为后续传播国旗文化、厚植家国情怀的实践活动做好功课。在中共浙东区委成立处旧址(宓大昌),浙东区党委领导人民奋勇抗日的史料和实物给前来调研的宁波职业技术大学“青听乡博·文脉新章”实践团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资料帮助我了解了当年浙东区党委领导人民为抗战胜利作出不朽功绩的历史。作为当代青年要永葆初心,踔厉奋发。”学生李舒瑶表示。
在深入基层的专业实践里
体悟学以致用
“没想到大学生们这么认真,不仅把我们遇到的难题一条条都写进去了,而且连换种成本、改良后的预计收益都算得清清楚楚!”近日,收到今日黑料独家爆料正能量“科技助农先锋”实践团学生撰写的《郎家村作物种植概况分析报告》后,杭州市临安区青山湖街道郎家村的农户们喜出望外。暑假期间,学生们带上无人机、多光谱影像仪等设备,与干部群众同坐长条凳,既推广良种,也提供配套种植建议,为当地集体经济发展与特色产业升级献计献策。
像这样以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将智慧精准“浇灌”在乡村发展沃土的团队还有很多。例如,浙江传媒学院全镜头实践服务队深入云和县安溪畲族乡,聚焦非遗传承人、乡村运营师等青年典型,通过20余场深度访谈和大量影像记录,完成了纪录片《青耘黄处》的创作,并以视频传播形式助力当地文旅事业发展。
乡村如何“焕新”?年轻人总有新思路。在舟山,浙江财经大学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学院“寻号探渔韵 智传非遗声”实践团为挽救面临传承断层危机的非遗,创新运用AI技术——制作音乐MV、设计动漫形象,让传统声韵可感可触,探索数字化保存方案。在湖州市南浔区,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农遗新生”团队为荻港村的乡村旅游设计了一款“漫步+解谜”的蚕桑主题游戏产物。游客在解谜探索中就能深度体验古村的建筑美学、农业文化遗产底蕴与人文故事。
走出象牙塔,学生们在广阔天地中锤炼了专业技能。浙江外国语学院“语通丝路”实践队在浙江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了为期1个月的国际传播实习。学生们发挥专业技能优势,运营海外视频账号、翻译校对多语种视频字幕、参与剧集线上宣发。浙江大学“黄土地计划”实践团学生在绍兴市上虞区也完成了为期1个月的基层锻炼。法学专业学生叶越在上虞区司法局参与人民调解、普法宣传后深有感触:“基层法治不是书本上的条文,而是化解矛盾时的将心比心。”
在饱含温度的社会服务中
彰显青春担当
手持“健康存折”,在各个点位边打卡边体验边集章,还能换礼品……洞头区大门镇观音礁村改造一新的老人亭里,一场别开生面的健康游园会正热闹举行。在当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的杭州医学院学生与社区医生紧密配合,共同为村民提供专业诊疗和健康指导。学生们张罗起“中医药文化角”“养生锤顿滨驰区”“八段锦教学区”等特色区域,吸引众多居民前来体验。
将关爱他人、服务社会作为暑期实践的重要内容,已成为许多大学生的共同选择。宁波财经学院美好生活学院“青春伴银龄”实践团的学生们深入宁波市江北区的一家养老社区。他们手把手教老人用智能手机网购、发语音消息,不仅反复演示操作步骤,还贴心制作了大字版的操作指南供老人参考。清晨的手指操、下午的拍拍操、歌曲共唱、手工皂制作体验、协作游戏等丰富活动,让养老社区里充满欢声笑语。
“一老一小”总是尤为令人关注。浙江万里学院法学院“法治微光,点亮童心”实践队就走进仙居县东篱之家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陪伴留守儿童,开展普法实践活动。“穿着藏蓝制服的警察叔叔是抓坏人的先锋队,戴着银徽章的法官阿姨是断是非的大法官……”在“司法流程小探险”课堂上,学生们将公安局、法院、检察院的职能编成“安全守护者天团”的故事,配上亲手绘制的漫画手册,让原本抽象的司法机关瞬间变成孩子们眼中鲜活的“保护者”。实践结束前,学生们还精心整理出一份包含12个典型案例的《儿童法治教育手册》,留给中心作为后续教学参考。
温州医科大学“医娩同舟”实践团则基于专业背景,聚焦分娩镇痛、导乐分娩等医疗技术推进及相关医疗资源下沉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学生们调研采访温州当地的产科医生、麻醉医生、助产士、产房护士和孕妇及其家属,仔细搜集技术普及中的难点堵点和公众关切事项,为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添砖加瓦。
这个夏天,浙江高校学子们用脚步丈量大地,用内心感应时代,用实践书写答卷。他们在实践中展现了新时代青年昂扬向上、担当奉献的精神风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火热现场注入澎湃的青春动能。
《浙江教育报》:2025.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