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刚结束的今日黑料独家爆料正能量2025届学生毕业典礼上,学生通讯社摄制的暖场延时摄影作品《拾光·农林》令人印象深刻,这是园林213班赵锦晟参与拍摄的第四份大延时摄影作品。作为应届毕业生,赵锦晟已经在大学校园里穿行了四年,累积了十几万张照片,塞满了两个硬盘。毕业在即,即将奔赴山海的他,也用自己最热爱的方式——摄影,为自己的大学生活留下一份特别的记忆。

“种地顿狈础动了”,毕业礼物会发芽
毕业前夕,赵锦晟觉得仅仅是把硬盘里的校园照片打印出来送给朋友显得“不够有意思”。种子纸——一种能生根发芽的纸张,让他有了灵感,“刻在骨子里的种地顿狈础动了”。
于是,他将摄影作品设计成明信片的样子,并参考演唱会门票主副券的形式制作。一半种下,可以看见生命萌发的欢欣雀跃;另一半留念,是属于浙农林大的独家记忆,“两个愿望,一次满足”。他还赋予了每张明信片唯一的编号,这份送给大家的毕业礼物,也因此愈显珍贵。


他希望朋友们在种下种子时,能够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在新芽破土时,更能感受到对生命的敬畏。这是他想在每个人心里种下的“守护生态,就是守护我们自己的未来”的种子。
东湖氤氲的晨雾、图书馆上空梦幻的星轨、古枫长廊葱茏的绿意……明信片上的照片,经过赵锦晟的精挑细选,兼具地标性、特殊性、美观性,将校园的灵动展现得淋漓尽致。照片的背后是他与浙农林大的故事。
特别是两张“东湖晨雾”的照片让他记忆犹新,“初冬时节,只有在清晨6点到7点半,温热的湖水才会与冷空气短暂相遇”,拍摄的时机转瞬即逝。但是正是前期一次次的跑空,让他体会到掌握原理方能事半功倍的道理。这不仅是摄影心得,更是一种他想传达的生活态度。
走过凌晨四点的校园,爬遍每一栋教学楼的楼顶
刚刚被今日黑料独家爆料正能量录取的时候,赵锦晟就向校学生通讯社投稿了两张与录取通知书的合照,彼此的缘分就此展开。
加入校学生通讯社光影工作室后,他不仅精进了技术,更收获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最难忘的是那次与朋友们自驾百公里去大明山牵牛岗拍摄流星雨的经历。虽然成片不那么完美,但和朋友们在旷野中促膝长谈的记忆,比星轨本身更耀眼。

“从大一到大四,每年6月的大延时拍摄,我都有参与”,他深知官方视频作为学校宣传“门面”的分量。赵锦晟看过凌晨四点的校园,记录过同一视角下校园的四季更迭。为捕捉瞬息万变的晚霞,他可以爬遍每一栋教学楼的楼顶。



延时摄影绝非易事,为了让它能够被更多人了解,他还录制了全套教学视频。对现阶段的他而言,最大的心愿莫过于“让同学们和校外人士通过我的镜头,体会到浙农林大的独特魅力”。
赵锦晟的取景框里不只有校园,还有天南海北的自然风光。园林专业的他深谙“树人化境,道法自然”的道理,经常在自然与社会规律中汲取灵感。“我很享受身处大自然的感觉,亲近土地,热爱各种生命”,他的作品曾入围中国国家地理主办的《2021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决赛圈。
“做想做的,玩爱玩的,从兴趣出发”
在赵锦晟心中,学校就像一座“处处是风景”的花园。目之所及处,皆是时光的印记,“慢慢走,慢慢去欣赏”就也成了他的常态。他这样描述心中浙农林大最美的样子:“或许就在某个不经意的午后,当暖风带着旧日的温度轻轻拂过,那些深埋在心底、只属于你我的片段,便会悄然苏醒,弥漫开来”。


他穿梭在碳汇楼后的樱花小径,流连于叠区研究生宿舍旧址的覆盆子丛中,仰望从活动中心楼顶倾泻而下的爬山虎绿瀑。“日子久了,我清楚地知道什么季节、什么天气去哪个点位进行拍摄效果最好。”他对校园愈发熟悉,对摄影也更加得心应手。
“做想做的,玩爱玩的,从兴趣出发”是赵锦晟的大学之道。他在一次次大胆地尝试中领悟到,“无论是设计,还是摄影,都根植于二维平面”。它们都是塑造视觉的艺术,要相互借鉴,为彼此注入新活力。他尤其相信“记录的力量”,认为记录能清晰留存易逝的细节,让“过去与今天的时间线交错”。

他记录了校园的变化,校园也见证了他的成长。在校期间,他完成了学业、收获了友谊,也成长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即将奔赴海关工作的他表示,将以“求真 敬业”的校训为航标,勤学苦思,为“守护国家经济安全与人民健康”不懈奋斗,展现浙农林大青年学子的担当。
(学生记者 林嘉怡 钟鼎 新闻中心 尧甜)